最新动态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更庆寺(图片来源:网佛教文化)
文/米广弘
德格印经院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更庆镇更庆寺内。这里不仅拥有传统的藏式建筑和精美的壁画雕塑,还收藏有32万余块雕版,囊括了11世纪以来的各类重要藏文经典文献,院藏雕版的数量和种类均居西藏和其他涉藏州县之首。
走进德格印经院,穿过狭窄陡峭的木质楼梯,便来到印经院最重要的藏版库。这里密密麻麻摆满整齐划一的木质经版,上面雕刻着细密藏文,这便是堪称德格印经院“镇馆之宝”的院藏雕版。
这些珍贵的经版档案包括书版和画版。书版大致有宗教、文化、杂集等三大类,其中文化类印版囊括了藏族历史、人物传记、文学、文集、医学、语言、文法、逻辑、声明、诗词、天文历算等各种综合性文献,流传下来的古印版多达22万余块;画版则有唐卡、坛城、大型典籍函首插图等数千幅。两类雕版无不写刻工整、字体规范、版式大方、校勘精细、工艺精美,体现了藏族雕版印刷工艺的最高水平。雕版内容综合表达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德格印经院(图片来源:网佛教文化)
300年积累的文化瑰宝
相传,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发源于8世纪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8世纪初,德格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商业和文化交流频繁。德格土司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邀请了300位工匠雕刻经版,有效促进了藏文典籍的广泛传播。
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的典型代表《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是1703年至1704年由第十代德格土司桑杰登巴推动雕刻完成的。由此可断定,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刊刻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1703年前,早于德格印经院的修建。1729年,第十二代德格土司登巴泽仁主持雕刻了《甘珠尔》(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甘珠尔》主要内容为佛教的原始经典,《丹珠尔》则为论藏)印版,此后又相继主持雕刻《萨迦五祖文集》《佛教源流》和修法仪轨等各种单行本文献60多函,并启动《丹珠尔》雕刻等工程。此后300余年,雕刻经版的工程基本从未中断。
300多年的积累,令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出现了不少珍本、孤本。据介绍,《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以梵文、梵文音译藏文、梵文意译藏文三种文字形式对照雕刻,图文并茂、世界仅有,是德格印经院最珍贵的国家级文物,体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旧译十万续集》《修法总集》《续部总集》等,则是独一无二的“孤版”;《甘珠尔》《丹珠尔》版本由于版本完整、刻印质量佳、校对严格,拥有“范本”美誉;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也收藏于德格印经院中;稀世珍本《汉地佛教源流》和早期医学名著《四部医典》也存于此。
德格印经院的雕刻工匠不仅要技法娴熟,还要懂藏语文的文法规范,并且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经过数年严格的学习和考核才被录用。300年来,在古木、烟墨与酥油相杂的浓浓暗香中,工匠们用精湛的技艺将经文雕刻在木板上,再通过制墨造纸、印刷工艺等环节,将经文制作成册,每一本经卷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德格印经院(图片来源:网佛教文化)
雕版印刷的活化石
出于消防安全和保护经版考虑,德格印经院迄今没有安装电灯。印刷间里,阳光透过窗户、天井等投射进房间,工人们两人一组相对而坐,一人在经版上刷上朱砂或墨汁,一人把纸张铺在经版上。当卷布滚筒均匀推过,一页文字就印好了。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复杂,分为造纸、制版、印刷等程序,制作过程非常考究。值得一提的是,德格印经院不仅藏有浩瀚印版,其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更是涉藏地区唯一完整保存、传承,并依然处于实际应用状态的传统技艺,是“中国雕版印刷的活化石”。
印刷所需的藏纸原料,是一种名为瑞香狼毒草的根。这种根有毒性,因此藏纸不会被虫蛀鼠咬,不腐烂、不变色,哪怕存放几百上千年也没问题。此外,它吸墨性好、分量轻、有韧性,不易撕破,也耐磨耐折叠,尤其哑光的特色还利于保护眼睛,相当珍贵。
雕版的材料则是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红桦木。这种木材韧性好、防腐。在制成经版前,工匠先将其改制成长约100厘米、宽约10厘米、厚4厘米大小的木块,并用微火熏烤脱去水分,再放进羊粪池沤制一个冬天。次年4月再将其取出水煮、烘干、推光、刨平,才能用来制版雕刻。印刷时,则涂抹上等松枝或朱砂等加工的墨,由此经版可历经千年而不褪色。刻版的工匠有较好的藏文和绘画基础,以保证刻准、刻好。印版先后共需经过12次严格审校,再放入酥油中浸泡一天,晒干后才算完成。
把藏族传统绘画中的唐卡艺术融入刻版之中,是德格印经院木制画版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其构图丰满完整,画面生动,刻工精细,代表藏族不同画派的特色,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德格印经院(图片来源:网佛教文化)
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的存在,不仅是保留传统手工技艺的标本,还起到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印刷使用,德格印经院一些印版也出现了部分字体模糊、周边略有磨损等现象。近几十年来,德格印经院对所藏经版开展了系统整理,编写雕版目录,对残缺印版和珍贵文献手抄本的修补和加固等工作。
针对《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出现的磨损现象,德格印经院采取了限量印刷、封版、复刻等保护措施。2015年和2017年,先后启动了《甘珠尔》《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旧译十万续集》等印版的复刻工程。复刻本用于印刷使用,古印版封存。每年,六七十位技艺精湛的工匠集中雕刻复刻本经版。近十年过去,3万多块经版已经复刻了2.2万余块,完成了工程量的70%左右。
22万余块院藏古旧印版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进行着洗版、晾晒、供油等维护工作。今年69岁的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彭措泽仁,负责印版的修复工作。一套经版往往要校对五六次才能确保99%以上的准确率。一旦发现印版文字有遗漏或者错误之处,他便用刻刀小心剜下,又重新用木头刻上正确的字符镶嵌上去。这项工作,彭措泽仁一做就是40多年。在师徒模式的“传帮带”下,如今,德格印经院从事经版雕刻和印刷的工匠已有七八十位。
在印刷行业飞速发展的当下,德格印经院仍坚持纯手工刻印部分典籍,既为满足市场需要,同时也为了这项人类文化遗产可以代代相传。德格印经院还积极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和对外交流合作,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